融入生活,实现智障儿童交往的生命价值
作者:佚名????六开彩开奖资料来源:转载????点击数:????更新时间:2017-1-17
对智障儿童交往生活化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他们生存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人生愿望。因此,要以生活为基点开展实际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会他们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他们走上社会就能用得上他们在校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实现生命价值。
1.在购物过程中理解交往与生存的关系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性的大脑发育迟缓,语言表达能力的缺陷,他们在购物时,总处在劣势的位置,被玩笑、被捉弄、甚至被坑骗。教会他们在购物时充满自信,沉着稳定,开动脑筋,能帮助他们很好地生存于社会。
来到超市,同学们没有大声喧哗,懂得文明购物。他们找到要买的物品,轻拿轻放。最后,大家来到收银台结帐,一个接一个排队,跟收银员礼貌对话,做文明顾客。通过超市购物活动,同学们把平时所学一一展示,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了超市工作人员和顾客的赞叹。
教师带学生去买柿子,让学生先去买柿子,这时学生只会说:“我买柿子或我买一斤柿子”,然后教师让学生品尝自己买的柿子(教师有意挑选一些涩的柿子),问其味道,学生会说涩或者是不好吃。教师根据学生想吃甜柿子不爱吃涩柿子这一现象启发学生主动与卖柿子人沟通。购物的真实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到了课堂里学不到的沟通能力。
2.在问路过程中体验交往带来便捷
问路的过程也是“沟通交往”的过程。对于智障儿童而言,长期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胆怯就如一个瓶颈,制约着他们问路的勇气。打开智障儿童的自闭之门还需要把他们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去学习。
为了让智障儿童在问路时找到自信,教师可以把问路的范围缩小在班级之内,让他们先向自己的同伴问路,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达到了训练问路技能、本领的目标要求。接着,教师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走向校外,布置一些附近的地点要求他们去向路人询问,教他们遇到陌生人时不要慌张,勇敢地面对一定会得到满意的收获。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是的,沟通与交往更是生活中一门独特的教育。坚持给智障儿童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从小培养他们与人沟通的意识、沟通的习惯,尤其是沟通的能力,是提高其交往能力的重要条件,也为他们今后能更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